
五凤村位于筠连大山腹地,虽然距筠连县城只有11公里,但是崇山峻岭,缺水短路,用母先连的话说就是你想挑担菜去城里卖,半夜起身,到了都散场了。没有出路,五凤村村民只有苦捱!2014年,五凤村贫困发生率达到22.3%,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

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各种扶贫政策相继落地落实。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沉寂落后的小山村吹响了集结号,发展致富的动能被逐步激发,2015年五凤村启动硬化村组道路、入户路建设,到2017年共计完成26.1公里,今年6月又拓宽村道公路3.7公里,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2015年开始起陆续修建蓄水池41口3150立方米,新建太阳能饮用水提灌站1座、生产用水提灌站1座,2017年全村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也同步起航。一批批扶贫干部走进五凤村,一项项扶贫措施精准落地,大到整个村的集体经济怎么发展,小到哪户贫困户家的牛生病需要诊治,扶贫干部们都写在本子上,记在心里。经过村支两委和各级帮扶力量的调查研究,结合五凤村山川秀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特点,五凤村规划了以肉牛、茶叶、漆树等为主体的短、中、长期产业链。

“从短期看,肉牛育肥出栏,一年可变现;从中期看,茶叶引种育苗,三五年可达产;从长期看,漆树苗培育壮大,十年八年可割漆。”五凤村驻村第一书记宋国真向记者介绍说。




规划制定好后,为了统一全村思想,动员老百姓,扶贫干部们一次次开会分析,一户户走访开导,把产业规划变成全村人的共识。2015年7月,成立筠连镇五凤肉牛专业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户138户,争取财政资金建设养牛基地3座,引进养殖企业承租。

附近村民陈方全家里没有养牛条件,却在五凤牧场跟养牛扯上了关系。“我在这儿帮合作社打工,每天喂饲料,打扫牛圈,干的是农村活,拿的是工人工资,每月有2400元哩!”陈方全高兴地说。像陈方全这样的长期劳动力,专合社雇用了4人,其他临时性用工,今年约使用120人次。


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五凤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各类省级、市级、县级财政帮扶资金陆续划来,如何用好用活这些钱,村支两委和各级帮扶干部进行了创新探索。合作社成立伊始,就将资金进行股权量化形式分配给贫困户。像母先连这样的贫困户就当起了股东。在确保贫困户每年不低于5%的分红后,盈余部分的45%将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同时,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金54万元建立村级产业发展基金,以无息借支、按期归还的方式借给农户用于发展家庭产业。

五凤村驻村第一书记宋国真谈到:“我们村摸索建立的这种模式实现了扶贫资金1+1大于2的效果!”


正是创新使用扶贫资金将五凤村的经济逐步盘活,截至2019年12月,五凤村集体经济纯收益达7.72万元,人均66元。2019年度五凤村全村共存出栏肉牛2400余头,村集体建立示范茶业基地300亩,带领农户种植近1000亩,发展漆树3360亩,间种油菜700亩。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563元增长为11486元,增长了3.48倍。


2017年五凤村被评为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2018年2月被宜宾市评为“四好村”。2018年7月五凤村成功创建全国第八批“一村一品”示范村。人富村美、安居和乐的五凤村也犹如一只插上翅膀的金凤凰飞出大山,名传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