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以来,我县着力在贫困户稳定增收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四种模式”,多元化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实现贫困家庭收入从量变到质变。

筠连是乌蒙山片区省定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98户42054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10.9%。 要达到脱贫标准,其中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就是一项重要指标。

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陈世其介绍说:“筠连县属于省定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2018年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但是部分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不高、市场观念不强、产业基础较弱,导致因灾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
为规避这种风险,我县积极挖掘多种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渠道,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路径,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县脱贫质量,我们根据全县产业发展实际,由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农户参与,因地制宜创新四种增收模式。 ”陈世其补充道。
这四种模式是:

“基地+专合社+就业”,
农民变员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项目+资产+收益”,
资金变股金,增加转移性收入。
“电商+市场+订单”
产品变商品,增加经营性收入。
“政府+平台+托管”,
资源变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

眼前这位正在饲养鸽子的村民是团林苗族乡华新村的贫困户熊小兵,他不仅是这里的饲养员还是养殖场的股东之一。


团林苗族乡华新村村民熊小兵说道:“我们缺资金,不懂技术,不了解市场,这个钱拿来不好点就要打水漂。 ”
2018年,针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散而小”且难以持续发展现状,团林苗族乡通过“委托经营”模式,引导该乡100户贫困户将扶持资金 291.1万元入股到济众鸽子养殖专合社,熊小兵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代养鸽子的销售收入,扣除饲养和管理成本后,贫困户就可以按比例分成。
熊小兵告诉记者:“这个钱入股到这个合作社来呢,我们生产不管,销售不管,我们只管监督和分红。2018年我分红分了300元钱,2019年又分了800多元,虽然说分的钱很少,但是这个鸽子产业已经成了规模,一直发展下去我们这一辈子都有收益。 ”

同样,在相隔不远的镇舟镇云岭村,贫困户张远珍这几天也迎来了收获季。
“我这李子成熟了红红的好爱人哦,今年我还是卖了7000、8000元钱。” 筠连县镇舟镇云岭村村民张远珍开心地说道。


2016年,政府按照每亩200元的扶持标准,支持该村发展了2000亩李子产业。实现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自主经营有机结合,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镇舟镇云岭村村民张远珍:2016年政府补助我1000元钱,发展了5亩李子,投产了每亩每年还是卖的到5000、6000元钱,我还是觉得有保障。
为了巩固农民收入,现在该村又在李子林下动起了脑筋。


镇舟镇云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永洪:为了巩固提升农民收入,我们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公司,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投入167万元,村民出土地入股,发展李子林下黄精种植200亩,投产后预计每年的收入在300万元—400万元。

通过四种增收模式,全县4500余户贫困群众积极发展肉牛、茶叶、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5000余人稳定就业,成功探索出一条产业多元化精准脱贫的新路径。
记者 | 张 华
编辑 | 张 旭
责任编辑 | 詹小芹 叶鼎铭
审核 | 罗强 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