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扶贫故事
丰乐乡卜好村第一书----张龙永

前言:他是筠连县丰乐乡卜好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有幸参加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感到十分的荣幸。从开初对扶贫工作的不懂、不理解,经受基层工作的再教育,很短的时间自觉融入状态,接受各种困难考验,2年来不断的入户走访,村内情况了然于胸,特别是贫困户家中的生产生活情况和问题,在脑海中已形成了一张“作战图”,随时牵挂在心上,切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头等大事。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衔接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任务十分艰巨,深感有压力,同时又充满必胜的信心。
一、忐忑心理,茫然走上扶贫之路
2018年5月23日,带着忐忑不安的心理,随领导到龙镇乡报到,参加帮扶单位“五个一”联系会,是他难忘的一天,走入扶贫工作岗位。领导叮嘱扶贫工作是一项最大的政治任务,任务十分艰巨,他是最佳人选,未等到组织部门下文,要他提前进入扶贫一线。由于他年龄偏大,又有较为严重的胃病,怕耽误工作,也担心干不好这项工作。因鼻炎手术和胃病,在医院住院近一个月期间,也有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妻子鼓劲说,“既然领导信任,你就去好好干吧,家中事情他担着“。更重要的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承诺入党誓言,兑现服务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二、初上扶贫路,深感责任重大

筠连县公安局帮扶了龙镇乡两个村,一个贫困村卜好村,一个非贫困村龙塘村。当天上午开完会后,干的第一件事件是到龙塘村,帮助贫困户苏昌寻打坝子,他们到苏家门口,从一条泥泞的小路攀登上去,有的同事不小心还滑倒摔了一跤。一路前去的同事有该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帮扶责任人请的5个工人朋友,帮助贫困户打水泥坝子,有的抬沙子,有的抬水泥,有的搬水,搅拌水泥砂浆,用锄头刨平砂浆,用震动棒夯实两遍,再用“涨子”躺平,几个小时下来,坝子打了30多个平方,大家的衣服全湿透了,半身都是泥浆。有的一直在不停的干,有的干干停停歇歇气,他就是干干停停的这类人,可能是他年过5旬,又没有经常参加体力劳动的原因。
休息期间,他查看了贫困户信息卡,这户贫困户家中有8人,2个大人,6个小孩,致贫的原因是因病,家中的卫生非常差,时不时看见有“痴呆”小孩的身影出现,通过了解,该户有5人是因病,苏的妻子患有“癫痫”病,生育的子女不同程度的患病。有人介绍,苏的妻子有个奇怪的毛病,只有怀孕生子期间就不会发病,由于苏的妻子生的孩子较多,苏还送了2个孩子给他人护养。难怪这样的家庭肯定会贫穷,确实需要帮助、帮扶。当时在思考,真不知扶贫工作怎么干,真正的处于茫然状态,也担心干不好。今天总算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尝试,心中不断的反问自己,不知还有没有比这户还要难的问题?
三、挑起担子,引发深度思考
组织安排他到贫困村卜好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带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卜好村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刚刚竣工,四处一遍浪迹,广场坝子还是一堆凹凸不平的松土。第一件事情需要完成办公场所的阵地建设,一边清理垃圾,打扫灰尘,一边联系采购桌椅板凳,电脑设备,纸张,笔墨。通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初步完成办公场所条件。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几千册图书的分类,编号,上架。通过了解和学习,初步掌握贫困村脱贫退出条件需要达到“一低五有”标准,贫困户的退出需要达到“一超六有”标准。

不时走访了几户贫困户,一幕幕贫困景象映到眼前,有房屋C改户,D改户拆了旧房,才平整了一块地基,有的新房子砌了半截墙,有低矮破旧的瓦房,上见天日,下踩泥泞,四壁通风,室内室外的环境卫生十分差,脏乱差景象不堪入目,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神态萎靡不振,令人嘘心,不断的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抓紧修建,他们就是一句话“没有钱”整了。他只好认真做好笔记,熟悉情况,不敢表态,忙忙碌碌的干了一个多月,都还没有理清头绪,心里盘算着,这任务当真艰巨,这工作怎么干,好久能干完,怎么能干好。6月29日,县委组织部,县扶贫移民局召开全县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力量培训会,正式下文宣布驻村工作队人员的安排,对驻村工作人员进行脱贫攻坚业务培训,这才较为系统的了解扶贫工作到底要干什么,到达的目的是什么,脱贫的时间节点是什么。第一个时间节点就是2018年的10月上旬,贫困村退出,分贫困户退出任务。针对贫困村还有那些问题?针对73户贫困户应该如何才能达标退出?一连串的问题映入脑海,重重压力与日俱增。
四、压力变动力,破解难题肯“硬骨头”
压力就是动力,召开脱贫攻坚研判会议,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挑灯夜战,汇总问题,摸清家底,台账管理,列出清单,分解任务,压实责任,限期完成,推进第一步攻坚措施。初次排查列出100余个问题,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较为简单的80个问题,还剩下较难的问题20余个,仅住房安全问题就有10余户有重大问题。剩下的问题都是“硬骨头”,每周研判但都无法解决,县乡领导多次催促,实地研判也无法推进,集中体现在贫困户“无钱”和“依赖性”两个问题上,导致无法继续修建,确实令人揪心又心烦。

8月上旬的周例会研判中,最困难的住房问题有3户。例一,卜好村一组谭超发家的住房系D改项目,自行新建的平房,仅完成钢筋混凝土框架,没有厨房,没有厕所,没有门窗,院坝未硬化,旧房未拆除,仍然在倾斜的旧房中居住,十分不安全。例二,卜好村一组杨朝皆家的住房系C改项目,人居环境改造的厨房改建,厕所改建,该户把旧房子拆除,平整了地基,砌了半截砖墙,在露天坝里煮饭用餐,野外上厕所,多次动员修建,其称无钱买水泥,石粉,木材,瓦等材料。例三,卜好村三组王永田家的住房系D改项目,其自行将旧房拆除,打算新建砖混平房,平整了地基,购买了钢材和部分水泥,由于无钱请工人建设,仅靠邻居亲朋有限的帮忙修建,由于王永田系精神病三级人员,无能力处理好关系,造成无人帮忙的结局。问题摆在那里无法推进,成为了“拦路虎”。针对“缺钱”“缺人”的问题,他主动担责承包这3户的问题。针对谭超发家的住房问题采取三条措施:一是他个人借钱给他作为购买材料。二是请当地工人代为他修建,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建设,请人的工资由他垫付,待项目报账后归还。三是指导其搬迁入住,并督促其拆除旧房复垦。针对杨朝皆家的住房问题采取三条措施:一是他个人借钱给他购买修建材料。二是帮助他购买生活必需品,帮助他煮饭,搞好后勤服务。三是组织本组的邻居亲朋帮忙为其修建。三天两头前去督促,20天修建完备并启用。针对王永田家的住房问题采取三条措施:一是动员帮扶责任人主动到户帮扶,帮扶责任人刘让枪利用周末时间,自带行李到王永田家居住,指导修建。二是帮扶责任人借钱和资助钱给王永田,购买修房所需的材料。三是帮扶责任人组织其亲朋好友前去帮忙修建,不要报酬。吃苦耐劳,持续作战,抢抓时间,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修建,指导其搬迁入住。同时,及时请项目实施验收组及时验收项目进行报账打款。
五、扎实对标补短,圆满完成脱贫
通过4个月的时间,遵循“五同”工作方法,即:“农活同干,节日同过,政策同学,问题同找,整改同抓“。,走遍73户贫困户(现动态为70户229人),对每户的人员进行全面的了解,认真做好笔记,对户的问题和家庭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情况烂熟于心,形成“活地图”。

采取院坝会方式进行交流沟通,缩短距离,培养感情,对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清单式”管理贫困户“一超六有”问题。认真核对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重点关注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标问题,破解一道道扶贫难题,不落下一户一人。对贫困村“一低五有”问题中,最难办的是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人均收入达标问题。帮扶单位的对卜好村资金扶持下,村上利用该笔资金20万元,入股筠连县福旺养猪农场和筠连县鑫金竹木加工厂合作社,每年收益1.44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8元,超过达标标准。2018年10月1日,召开贫困户和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100%的通过表决,贫困村圆满退出,贫困户签字确认满意脱贫。
五、“三站式”文化扶贫,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扶贫不扶志扶智,等于扶“懒人”,容易造成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仅从项目扶持解决不了致贫的根本问题,注入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尤其重要。以前,卜好村是较为典型的“信访村”、“赌博村”、“是非村”。村民告村民,村民告村官,村民告政府工作人员的现象较为普遍,因为他久居偏远的山村,缺少文化知识,个别村民心胸相对狭隘,对事情斤斤计较,小题大做,对政策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认“歪理”,认“死理”,搬“教条”,更有甚者无理取闹,无理诉求。有的村民农闲时,聚众赌博,打麻将,打“跑得快”,打”逗十四“,”焖鸡”。有的村民见风就是雨“理长到短”,“搬弄是非”,懒惰现象也较为严重,形成不良风气。

例如,卜好村三组贫困户陈某,一家5口人,3人残疾,分别系二、三级残疾,一个70多岁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全家享受社会保障低保兜底,残疾补助。乡、村两级给其安排便民路修建项目,其不愿修建,自己花了2万多元请挖机挖了一条毛胚公路,要求政府为其打800米水泥公路到户不成,便四处信访,工作人员多次解释不听,时不时扭闹驻村工作队人员和村干部。一头是无理要求,一头是要提高满意度,左右为难,苦不堪言,丰乐乡主要领导带队入户多次查看了解情况,无论如何解释仍然无效。乡党委考虑其家庭残疾情况特殊性,采取用办公经费3万多元为其铺了碎石路,方停访息诉。又如,卜好村三组贫困户田某,父母年高多病,经常叫穷,声称“无钱“治病,要求政府多给予扶贫项目。但因与堂弟土地边界纠纷,病态全无,气势汹汹,号称”“官司剋”,寸步不让,乡、村多次调解不成便诉诸法庭。田某身强力壮,好吃懒做,时不时参与赌博,一次输赢上千元,经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批评教育后方才收敛。人们常说贫困是有原因的,究竟是什么原因,无法确切回答,面对此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判,采取文化扶贫“三站”措施,既“堡垒站”、“校园站”、“阵地站”。“堡垒站”,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每月两次,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夜校”活动,或者到村民小组召开“院坝会”,宣传讲解党的方针政策,培训农业技术。

“校园站”,到村小学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一方面启发教育学生,一方面通过学生传递正能量影响成年人,形成牵手联动。“阵地站”,成立老协会,把老共产党员、老干部、知名人士、普通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喝茶、摆“龙门阵”聊天,宣传党的政策法律,传播正能量,通过这些活动,大大的减少了信访事件,刹住了赌博风,遏制了是非风。不断扭转不良风气,逐渐形成良好的民风民俗,老百姓有了想干事,创业致富增收的劲头。
六、壮大集体经济主导产业,保障可持续增收
顺势而为,趁势而进,脱贫是基础,小康是目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结合卜好村村情实际,拟定发展中药材黄精种植为主,养牛、养猪、养鸡、养鱼项目为辅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

2019年初,利用帮扶单位的扶持资金50多万元,卜好村成立“筠连县梦园农业发展公司”,采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土地流转方式,租用土地230余亩种植黄精;2019财政专项资产资金收益扶贫项目资金30万元入股村公司,种植黄精30余亩,民主评议较为困难的30户贫困户入干股,每股1万元,签订协议,发放股权证,实行“保底分红”和“利润分红”两次分红,每股每年“保底分红”500元。

优先满足贫困户到公司务工,贫困户就有“地租金、保底分红、务工工资”三笔稳定收入,从而确保持续稳定的达标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有稳定性的保障。同时,引进“四川圣土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卜好村,租用土地50余亩,育苗黄精、白芨,下一步将租用土地500亩以上种植黄精,村民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都是可靠的收入。也带动了部分贫困户、非贫困户积极参与种植黄精。卜好村的黄精种植将成为小康路上的“黄金村”。
七、开展“卫生、道德”评比活动,树立良好民风民俗
为了破除村民长期的生活陋习,改变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商定,开展“卫生家庭”、“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卫生家庭”评比活动,促进村民从行动上改变卫生陋习,贫困户家庭开始,他带队帮助打扫卫生,规范家庭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的摆放。在贫困户谭超发、廖成云、李仕均、田永昌等家,用高压水枪冲洗院坝,冲洗桌椅板凳、打扫厨房卫生、规范床铺和衣物存放。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帮助谭超发、陈永明等家庭购买了衣柜、床上用品,赠送部分衣服。“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帮助村民尊老爱幼,促进村民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村民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八、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奔小康道路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近3年以来,卜好村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有一个全新台阶。除党群服务中心、图书室、卫生室、网络广播视频等基础设施建设外。村内公路硬化实现组组通,成为交通网状结构,全村共有硬化公路28余公里;新建水窖72口,铺设水管52000余米;公路沿线安装太阳能路灯80余盏。此外,驻村工作队利用工作人脉资源,主动与宜宾202地质队、县水务局联系,勘测、设计卜好村消水洞治理项目工程。2019年底实施了第一期河清淤项目。2020年6月2日,县、乡政府,县水务局优先安排河道治理奖补资金款,准备治理卜好村河提,解决1000亩良田被淹没的问题,预计建设资金500万元左右,建设河提大约4公里。

但是,要求村上必须协调好修建河提占用村民土地一事,不能分散用于占地赔偿款,该项资金才能全部有效投入河提建设。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领受任务后,立即筹划,分别召开村民小组会,知名人士座谈会,以及主动与被占地户沟通等方式打下基础。6月4日召开村民大会,宣传项目建设情况,建设的目的意义,征求占地意见时,没有一户一人反对,并表示充分的感谢党委政府、感谢水务局、感谢驻村工作队、感谢村支两委。群众期盼发展的积极性高涨,信任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为了做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扶贫工作,有一点思考。驻村工作队每位人员需树立坚定的信念,清单式管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需做到:·“硬件更硬、问题清零,软件更软、归档规范,扶贫扶志、满意度高,壮大经济、持续发展,超前行动、化解矛盾,历史功绩、响亮宣传,方案详实、主动迎检,熟悉村情、随机应变”。
2020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