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近年我县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广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筠连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陈秋霞正在组织学生训练)
“单摇的时候,两只脚不要勾脚!还有长绳,我们跑步时候有的同学有点慢……”一大早,筠连县第三中学的体育教师陈秋霞就带领着跳绳组的孩子们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学校扩建前,陈秋霞的跳绳组没有独立训练空间,每天都要等篮球组训练结束后,才有场地进行训练。空间狭小、等待时间长,这给跳绳组发展带来了不小难题。如今,学校标准化运动场建立,体育训练每个小组都有了崭新独立的空间。
(现在的筠连县第三中学体育场)
陈秋霞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我们学校建设越来越好,体操房的设立、体育场的建设,让我们跳绳队有了独立的训练场地。去年,我带领跳绳队参加县里的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同年带领这12名运动员参加市上的比赛获得了二等奖,我相信我们学校的体育队伍在未来会越来越强大!”
以前遇到场地问题的体育小组还有学校的——足球队。
“以前的训练是由两个篮球场拼成一个球场训练,通过学校这几年对校园环境的改善,我们学校有了标准的足球场,训练起来更方便了,我带领的团队每天认真刻苦地训练,2017、2018年度连续两届获得冠军。”筠连县第三中学教师刘清波描述道。
该校学生王艺也表示:“从初一到现在初三,看到我们学校从一个篮球场到现在的足球场,我们可以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希望我们在以后的训练中能更好地成长和训练。”
(筠连县第三中学校园新貌)
2015年,我县对原巡司中学校区进行扩建,征地65亩、投资3400多万元进行扩容建设,新建了综合办公楼、教学大楼、田径运动场、学生食堂、教师周转房,现目前学校占地120余亩,在校学生2200余人,教职工146人。
筠连县第三中学校长朱朝敏自豪地说道:“筠三中以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为动力,认真抓好学校内部管理,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又注重精细化管理和学校特色化发展,在德育中探索出了 ‘一、三、五、七’ 的工作模式,努力推行阳光体育活动,认真开辟艺体特色发展之路,使筠三中的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出来。按照规划,学校拟再次征地50余亩,继续投资6000余万元,继续进行学校的改扩建,拟建学校室内运动场、学术报告厅、艺术大楼、学生公寓、教师周转房等,改善学校的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现在的团林苗族乡中心校)
“单指我们一定要对简谱熟,熟悉以后才能用指头在芦笙上找到对应的音管…… ”团林苗族乡中心校校长兼芦笙教师邓学均正在语重心长地教学中。
苗族芦笙教学由家庭零星传授转变为学校专业系统化学习都得益于学校环境的改善。在团林苗族乡中心校,孩子们有了专门的教学空间以及充裕的器材,激发了苗族孩子们学习本民族器乐的浓厚兴趣。
团林苗族乡中心校学生熊洪刚坦言:“以前没有芦笙的专门课程,我要吹芦笙,只能请教我的爷爷,现在有芦笙的专门课程了,我也一直在学,希望自己越来越好。”
近五年来,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七百多万元,先后对团林苗族乡中心校及五个村小进行扩建征地30余亩,新修教学用房和辅助用房3000多平方米,教师周转房500多平方米,学生食堂650平方米,校园硬化10000多平方米,食堂厨具、图书教仪共计200多万。今年高考团林学子取得历史性突破,3人被985学校录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团林学子参加高考取得的最好成绩。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我叫王莘蔚,今年以60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希望母校越来越好,母校的明天更辉煌……”
“我叫杨晓龙,从2007年至2013年就读于团林中心校,今年以642分考入四川大学……”
“我叫罗德相,于2011年至2013年在团林中心校就读,今年以613分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祝愿更多学弟学妹考入名校……"
团林苗族乡中心校校长邓学均向记者透露:“今后,我校将以‘传承苗文化 化育栋梁才’为办学理念,以‘让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培养目标。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加大教研投入,提高课堂效益。使团林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苗乡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彭义表示:
一是根据优质均衡需求,加快推进城区及大乡镇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解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平衡、结构性缺编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三是以提升全县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科研水平、学生学习实践水平为长远目标,努力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至2025年力争我县义务教育各项考核指标接近全市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