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筠连县法院32年!他成为筠连司法改革攻坚中的急先锋!
系列报道筠连改革人物风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扎根县人民法院32年的老法官——杨文龙。他把司法为民装在心里,把司法公平正义扛在肩上,争做司法改革攻坚中的急先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见到杨文龙(现任筠连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法官时,他正在“诉讼服务中心”指导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事务,这里每天要接待180余名当事人办理相关业务。

过去当事人来到法院,递交材料、面见法官、立案、补交资料、庭审整个环节下来,要来回跑很多次。一方面增加了当事人办事成本,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法院的负担。为了加快案件的办理进度,减少当事人诉讼流程。县人民法院在改革过程中,纵深推进诉源治理,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建立起诉前、诉中、诉后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体系。


正是有了诉讼服务中心,整个流程一次性告知。即便是从来没有打过官司,对法律不了解的当事人,也可以顺利诉讼。
筠连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杨文龙:"现在打官司,从立案到开庭当事人跑三四次就可以完成,在原来要跑若干次。"




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意识这是改革的目标之一,杨文龙为此多次调研,提出了“1+5多元解纷机制”,并以“诉讼服务中心为主体”,创建了“无诉讼村居示范点、诉非衔接工作站、诉讼服务站、王家元调解室”提升诉讼服务能力。

司法改革推进中另一个难题就是要实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改变过去由审判人员办案,最后层层报批、审批的审判模式。可是把裁判权下放给审判员的时候,如何做到放权不放任、监管不缺位,这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杨文龙告诉记者:“由于案件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还有廉政风险等等因素。按照司法改革的精神,就需要对部分案件进行一个监管,那么怎么监管?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对4类案件要进行监管,这四类案件分别是群体性案件,疑难复杂案件,可能有类案冲突的案件,有群众举报可能有违法办案的情况案件。”面对四类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提出具体操作层面的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甄别方法,监管程序,全国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这无疑给他们出了一道新课题。

“筠连县人民法院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管精神,结合筠连法院的实际,把四类案件的范围,进行了具体的划定,让四类案件的识别具有可操作性。在监管方面,专门开发了一个四类案件监管软件平台,案件一旦进入系统以后,系统就会自动对四类案件进行甄别和筛选。从而达到放权不放人这样的一个结果。这些做法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这个改革举措在2018年被最高人民院评为第二期全国司法改革典型案例,为四川省高院列为司改典型案例,并且在全省推广。”杨文龙自豪地介绍道。

一项项改革落到实处,离不开的是啃硬骨头的精神。杨文龙在县人民法院工作32年,11600多个日子里,先后从事过法警、庭长等多个岗位,每次司法改革重任,他都积极参与、干在前列,勇当先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懈追求司法公正。筠连县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刘俊聊到杨文龙,不禁感叹道:“感觉最深的就是他的业务能力很强,能吃苦耐劳,经常带领我们下乡办理各类案件,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这个过程中,对司法改革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确保各项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改革发展永不止步,作为一名从业32年的政法老兵,誓做司法改革攻坚中的急先锋的同时,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作为政法战线上的一名老兵,要加强继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法制在不断地坚持健全,人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要求我们每一名法官,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按照法律的思维来办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营造一个全社会信法讲法守法的这样一个氛围。”杨文龙坚定地说。
来源:筠连县融媒体中心 大美筠连